浸淫兩岸事務長達廿八年的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將發表《兩岸第一步:我的協商談判經驗》新書。他接受記者訪問時坦言,兩岸服貿協議犯的最大錯誤,一是簽署時機不對,其次是內容有問題。他透露,原本目標是二○一二年底完成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但延宕至今,這是他最大的遺憾。行政院一九八八年成立大陸工作會報,高孔廉自此邁出處理兩岸關係的第一步,包括法規研擬、政策討論、海基會及陸委會的組織設計;在二○○八至二○一四年的兩岸十九次協商談判中,高孔廉都扮演關鍵角色。儘管兩岸服貿協議是在自己任內簽署,但高孔廉坦言,服貿協議犯的最大錯誤是,一是簽署時機不對,二○一三年六月正值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討論大陸機構來台設立分支機構的辦法,這本就是爭議性法案,簽署服貿協議應該避開此一敏感時機;其次是內容待商榷,例如金融開放,並不需要放在服貿協議裡。根據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簽訂的銀行、證券、保險三個備忘錄(MOU),就可以做了,一起放進去的結果,就把金融擴大開放措施拖住動不了。高孔廉感慨地說,當時他也提出建議,但沒人聽,後來了解原因包括:一是要充業績,希望服貿協議項目多一點,看起來好看;二是納入後陸方不能反悔。但根據往例,陸方並沒有開放又收回去的前例。他認為,服貿協議卡關,扼殺了相當多機會,讓台灣金融業無法擴大在大陸的營業範圍,連帶影響台商,而台灣想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吸收一大堆人民幣之後,又無法回流運用,限制了發展。他舉例,當時服貿協議就爭取到人民幣一千億元的人民幣境外機構法人(RQFII)回流大陸投資的額度,是大陸在全世界給出的最高額度,因服貿遲不上路,等於空談。高孔廉透露,服貿協議簽署後,當時政府各主管部門都沒官員出面說明,儘管他未實質參與協商,為滿足媒體需求,自己依專業知識製作簡報資料提供參考,隔了兩年才知道這個動作觸怒了「陸委會某長官」,這位長官認為高孔廉踩了紅線,讓他沒東西可講。高孔廉表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目前僅止於外貿協會、電電公會等經貿類的機構,最可惜的是沒有順利完成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一方面是因為協商仍有歧見,更重要的是國內的法制化作業,包括陸委會派駐人員及大陸機構來台設立機構的法源,沒有跟上進度。其實海基會早已規畫好各部會派駐大陸的人力部署,連辦公面積、預算也已擬妥,本來目標是在二○一二年底完成互設辦,結果至今延宕。高孔廉綜合國外學者的研究及他親身參與協商的體驗,認為談判首先要營造善意互信的氛圍。互信最困難,需要長期互動累積,而且與前後言行是否一致有關。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藍普頓曾研究得出結論,與大陸談判要先確定雙方的關係,是朋友、夥伴或對手。高孔廉在書中也有專章分析大陸的官方談判模式,他根據服務台商的經驗歸納了商業談判應注意事項,並列表比較官商談判的差異。《兩岸第一步:我的協商談判經驗》由聯經出版,訂十七日在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辦新書發表會。58FB77FA87E7C128
arrow
arrow

    thorntw7i74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